浅论一堂好公开课的标准
作者:毕业查查重系统 发表时间:2020-09-09 13:32:11 浏览次数:452
内容摘要:公开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本文主要就教者个人的修养和课堂结构的特点,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一堂好的公开课的标准,同时就与课堂有关的三个概念发表个人看法,富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严谨性 逻辑性 可操作性 课观赏性 思想相 讨论
课堂气氛 底蕴 个性
所谓公开课,就是听课的人除了学生,还有其他老师,并且是基于某个活动或践行某个教学理念而精心准备的课堂。公开课不同于平常的课,因为听众的特殊性而被赋予了特别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功能,因而评价一堂公开课的标准也和评价一堂日常课有所不同。那么,怎样的公开课算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好的公开课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严谨性
各门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老师的教学应该准确、本色、充分地体现学科特点。站在评委的角度,一堂公开课的优点和缺点都会被同时放大,授课老师应该谨慎节制自己的不足,努力放大自已的闪光点。授课老师要学会锤炼教学语言,规范肢体动作,纯粹表情神态,美化语气腔调,注重课堂生成的机智处理,注重营造民主温馨的课堂气氛,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气场。使课堂成为一个完整浑然的整体,既有整体的流畅大气,也有细节处的精心打磨。
逻辑性
同样,一堂好课要体现一种严密的逻辑程序。一堂好课就像一篇议论性散文,它应该既具有散文的收放自如、轻松随意,同时也应具备论文的步步为营,卒章显志。它应有各个环节的紧密相连,也要有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既要有课堂节奏的疏密相间,也要追求整体流程的跌宕起伏。一堂课下来,听课者如果感觉课堂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丝丝入扣,方为上乘之课。
可操作性
公开课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打造一堂曲高和寡、事后便束之高阁的空中课堂。它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应该为日常教学提供经验和技术,所以好的公开课应该接地气,富有指导意义,有可操作性。它体现的应该是新颖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新奇、夸张和独特,好的公开课应该让听课者听完之后颔首微笑,心生愉悦,有可以带回家的经验,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教者本人也应该坚守公开课创设的成果,且在日后的教学中有可以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
可观赏性
一堂公开课,毕竟不同于日常课,它应该凝聚了教者的心血和智慧,它是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也是教学元素的高度集中,无论是教者的穿衣着装,还是多媒体课件的恰如其分,无论是教者语言的本色得体,还是动作的娴熟自如,都应该体现教者的学识和涵养、机敏和智慧,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并且能够成为听课者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有人说,只要教者往讲台上一站,一开口,一投足,一堂课的质地便可窥豹一斑,讲的就是教者气质的可视性,以及带给课堂的可观赏性。
五、思想性
我想,无论一堂怎样的课,最终都应该提炼出一种人文精神,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语文课,让人看到文字之美和文学之美,“一部文学史,千年孤臣泪”;历史课,从风云激荡的史料中让人感受到历史沧桑、人间正道,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地理课,能激发人“世界真美丽,我想去看看”的冲动;物理、生物、化学课的精彩试验,让人既能看到宏观宇宙的神奇莫测,也能体察微观世界的变幻无穷,激起人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即使是理科之王的数学,也应该挖掘出数字之外、图形之外冰冷的美丽。一堂好课,终究应该成为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
最后我想就一堂好的公开课的要求谈谈几个概念。
关于讨论。讨论是课堂的一个有效环节,是升华课堂主旨的关键,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必要程序。但是,我们不能为讨论而讨论。必须要讨论的环节,应该具备一定的深度和思维含量,能提升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水平,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能实现课堂生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堂的参与度。讨论应该是不同观点的撞击和交汇,每个人只有事先有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才能实现和别人的有效交流。讨论前,应该给足同学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能一开始就直接进入讨论环节。适时而设的讨论,可以为一堂好课加分。
期刊推荐:《文教资料》杂志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重点发表各学科具有创新思想、较高学术价值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及各类学校办学经验、教学与管理、名校风采、名师在线、教法探究等优秀文章。
关于课堂气氛。一个人处于太被动以及太兴奋的状态,其实都不是学习和思考的最佳状态。记得台湾有位知名教育人说过一句话,大陆的课堂太吵闹,安静的课堂才有力量。一堂课,安静时,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的积极思考,热闹时,应该是表达的碰撞、对知识心领神会的激赏,是收获带来的由衷喜悦。所以,一堂好课,高潮要掀起,安静思索不能少。平铺直叙是为文者的大忌,也是一堂课的大忌。
关于底蕴和个性。当今社会是一个咨询发达,渠道畅通的时代,好的资源俯拾皆是。随便下载一个课件,都有可能上得风生水起。但是,转念一想,如果给我们一个突如其来的要求,让我们斩断这些渠道,抽离这些临时借鉴的信息和资料,我们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存是否可以仍然支撑和实现课堂的信手拈来,纵横捭阖,跌宕多姿?一堂好课,应该是基于深厚专业知识之上的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是能打上深深个人印记的、富有灵魂的课堂。一堂好的公开课,终究有着来自专业知识的深处的魅力。
诚然,一堂公开课课不可能成为一个老师最后的标签,我们的每一点进步,最终将堆砌成自己教学形象的丰碑。对于一辈子打算吃教书这碗饭的人,对于志存高远的有志教师而言,努力永远在路上。只有把教书当做一场修行,把每一堂课当做修炼自己的道场,才会日有所进,不断攀升。一蓑烟雨任平生,无限风光在险峰。——论文作者:甘健
大学生毕业论文查重:https://www.biyecha.net/chachong/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